近一段時間以來,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業績表現與展示收益率出現較大偏差股票期貨杠桿,特別是近期收益率遠低于展示收益率的現象引發關注。
《金融時報》記者查詢多家銀行App發現,銀行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形式復雜多樣,包括但不限于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近1月、3月、6月、1年年化收益率,7天年化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等等。
由于各家銀行理財產品選擇的展示區間不同,投資者的感受與產品展示的收益率存在不小的差異。
記者隨機查詢某股份行理財公司發行的一款中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發現,產品頁面展示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4.45%,近6月年化收益率為4.99%,但下滑展示頁面就能發現,近1月年化收益率僅為0.51%,近3月年化收益率為1.75%。
過往業績展示形式多樣 投資者應理性看待風險
業績展示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3%、4%,近1月年化收益率卻還不到1%?近日,《金融時報》記者就這一現象采訪了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
王一峰表示,銀行理財過往業績展示的可選方式較多,包括但不限于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近1個月、3個月等區間年化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等。業績表現是理財產品獲客、穩客、活客的重要抓手,因此,渠道端在符合監管要求的前提下,通常更傾向于選擇讀數對投資者更友好的方式來展示業績,有利于理財規模穩定。
對于投資者來說,應充分意識到隨著理財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已然打破,且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得更為復雜,伴隨金融市場發展,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資管產品凈值波動幅度加大。
王一峰表示,投資者應理性分析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更深入了解所投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征,而非局限于對投資時點理財歷史收益率讀數的過度關注,應逐步樹立長期投資理念。特別是對于投資經驗相對不足、金融知識儲備較為有限的投資者,建議借助專業金融機構更好地實現有效投資。
多重因素導致部分理財產品波動加大
近期,不少投資者的實際感受與產品展示收益率有較大落差。特別是一些風險等級R3及上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遠遠低于成立以來收益率和近一年收益率。
對此,王一峰表示,R3及以上產品主要定位于能接受中風險及中高風險,甚至高風險的投資者。因此,在產品設計上,這些產品通過采用多資產、多策略的配置思路,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打底的基礎上,通過權益資產、非標及項目類資產等更多元的大類資產配置選擇來博取收益增強。
王一峰認為,近1個月年化收益是通過線性推算將最近1個月的收益率轉換為年化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短期波動的影響,特別是在市場短期調整相對較大的時期體現更為明顯,并可能導致投資者對理財的頻繁申贖。
進一步提升理財產品信息披露質量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高度關注銀行理財業務規范發展以及保護投資者權益。2023年11月,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行為準則》,對于過往業績計算方法、展示區間等提出規范化要求。但當前階段,理財產品業績展示形式對投資者來說仍相對多樣和復雜,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的評估和選擇難度。
對此,王一峰表示,后續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質效。一是提高理財產品信息披露質量,確保投資者能夠及時從渠道端獲取必要的信息披露內容。二是加強理財業務自律規范,基于大眾投資者應有的知識、經驗和理解習慣做好業績展示和有效金融服務,避免使用過于復雜的算法或相對投機的業績呈現方式。三是持續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對產品風險收益特征、大類資產配置策略等有更清晰的認知,推動理財公司、代銷渠道與投資者建立更良性的互動關系,而非過度依賴業績展示本身。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股票期貨杠桿
作者:a股配資 發布時間:2024-09-18 08:11:07
2025-07-23
2025-07-07
2025-06-29
2025-06-15
2025-06-12
2025-06-10
2025-06-03
2025-06-01
2025-05-29
2025-05-26
2025-05-23
2025-05-15
2025-05-09
2025-04-28
2025-04-23